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淮南查查网

搜索
查看: 461030|回复: 18
收起左侧

[吃货杂谈] 饕餮之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2 21:27:23 手机wap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二十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杂文《论羊蹄子文化》。在那篇文章里,我论述了羊蹄子既像羊肉一样味甘性温、滋阴补肾,又像猪蹄子一样富含胶原蛋白,达到美容之功效。且资源有限,每只羊仅有四只羊蹄子,尚不足一盘小菜。由此预言,将来羊蹄子一定会升值的,靠养羊为生的边远地区和老区人民,也将会因此而早日脱贫致富。时至今日,羊蹄子果然升值了,一盘红烧羊蹄,已卖到了几十元,一只卤羊蹄,估计也卖到了十元上下。

那时候,在淮南很少看到有人吃羊蹄子,杀了羊,羊蹄子都是剁了扔掉的。那天逛菜市,也是第一次看见有人卖羊蹄子,而且已经将羊毛刮干净了,雪白温润,新鲜诱人。一问价格,才要两块钱一斤。有美食家之誉的我看见时新的东西喜欢尝鲜,忍不住掏了十块钱,卖家居然给了我六斤。


回家后,把一大盆羊蹄清洗干净,开始琢磨着怎么个吃法。先尝试着红烧了几只,味道绝佳,既有羊肉的膻味,又有猪蹄的韧劲。又试着用几只炖了汤,臊膻味儿略重了些,不如红烧的味佳。买的太多一时吃不了,我将剩下的用盐腌了两天,拿细绳一只只串好后挂到院子里出了几天风,再用葱、姜、辣椒和大料煮了,不仅没有了臊膻味儿,风味竟似六安的咸猪手,美不堪言。
不仅羊蹄子,如今许多时兴的美食我们淮南人过去都是不吃的,比如小龙虾,偶而逮到几只都是拴上绳子给小孩子玩的。

第一次吃小龙虾是三十年前的事了。我那时在《淮南煤矿建设报》当记者。那一年的夏天淮南雨水比较大,稻田里小龙虾泛滥成灾。那天,我到还在建设中的潘二矿采访,回来时看到一农夫拎了一胶丝袋(装化肥用的编织袋)小龙虾叫卖,我只花了三毛钱,便连胶丝袋都拎了回来。回家后,小龙虾盛满一大木盆,面对一大盆张牙舞爪的小龙虾却不知如何享用,便喊来两位好友,一起动手,剥了大半脸盆虾仁,一半炒,一半烧,开了两瓶二锅头,酣畅淋漓地美餐了一顿。

据我所知,淮南最早把小龙虾搬上餐桌的是在淮南电视台对面支红帐棚开“红房子大排档”的老徐。随着小龙虾的泛滥,善于在烹饪上创新的老徐发现了一条生财之道。他在红帐棚外支了一口专门烹制小龙虾的大铁锅,将小龙虾用毛刷一只只洗刷干净,再捏住尾巴中间的那一瓣一只只拽出肠子,把小龙虾全部清理好后配伍以葱、姜、辣椒、花椒、八角、桂皮、香叶等一应佐料,油烧热后加上酱油、醋、料酒等一起烹制,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是以啤酒代水,让啤酒没过一大锅小龙虾,炉火翻滚着啤酒,小龙虾渐渐收起汤汁,香味也越来越浓烈地溢向四处,勾起吃客的馋虫。红里透亮的小龙虾很快把对面电视台有着美食家美誉的王台长勾来了,令他对此美味也流连忘返。王台长的酒量是出了名的,当时的淮南台是一频道,老友们都戏称他为“一瓶倒”。晚上下班后,他常常一个人到大排档吃龙虾喝生啤到最后一个。其间,陆续有下了班的记者、编辑、主持人来吃饭,吃完饭总能听到最温馨的一句话:“你走吧,帐我来结!”后来,淮南新闻界也就有了一句名言:“你走吧,帐我来结!”直到现在,每当我一个人在外面吃饭的时候,总能想起这句温馨的话。

小龙虾一上市便在大排档站稳了脚跟,老徐把自己烹制的小龙虾命名为“啤酒小龙虾”,有了“啤酒小龙虾”这一招牌菜的支撑,大排档的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后来,老徐索性租起了门面房,打起了“徐记啤酒小龙虾”的招牌。老徐的几个儿子得到了老徐的真传,陆续也开起了“徐记啤酒小龙虾”的分店,成了淮南餐饮业又一道靓丽的风景。

过去的淮南人还有许多东西是不怎么吃的,比如螺丝,是砸碎了用来喂小鸭子的。还有泥鳅、戈牙鱼(南方人叫昂刺鱼、汪丫鱼,学名叫黄颡鱼)什么的,淮南也没有什么人吃,但现在都成了贵菜。那时候的淮南人,讲究的是吃“斤鸡”、“碗鱼”、“马蹄鳖”、“鞭杆黄鳝”……

所谓“斤鸡”,是当年养成的小公鸡,淮南人叫小笋鸡,味鲜肉嫩。母鸡当然是要吃老的,老母鸡汤味儿才足,才补。太老的老公鸡淮南人是不吃的,因为有“十年鸡头赛砒霜”一说,我想更可能的是以前淮南农村穷,没有钟表,靠老公鸡打鸣报晓,喂长了像养宠物一样有了感情,就舍不得杀了吃了。“碗鱼”也叫“碗头鱼”,一条鱼正好能装下一只青花大海碗,份量大约在一斤半左右。那时的“碗头鱼”用的多是鲤鱼,是用来待客、上席的,过年的时候自然也是少不了的。现如今“碗头鱼”反倒不值钱了,也就几块钱一斤,一斤泥鳅或戈牙鱼,至少能买两条“碗头鱼”。顾名思义,“马蹄鳖”就是马蹄大小的老鳖,“鞭杆黄鳝”就是鞭杆粗细的黄鳝。像老公鸡一样,过去的淮南人认为太大的老鳖和太大的黄鳝也是不能吃的,我那时候还小,不知道有什么忌讳,究竟是认为像老公鸡头一样有毒,还是因为过去有“鳖精”、“黄鳝精”之类的传说。

我家因为一解放就到了城市里,老母亲不太讲究这些忌讳。记得在四十年前,我十一、二岁的时候,老母亲花两块钱买了一只四斤多重的大老鳖,用开水氽过拆了肉,红烧了满满一钢精盆,里面的鳖蛋都有鸡蛋黄那么大,那个滋味让我终身难忘。几年后,吃老鳖的人开始多了起来,也不分大小了,价格也飞快地涨了上去。老母亲留下的那只老鳖盖也值了钱,一个嘴里吆喝着“鸭毛、鹅毛拿来卖,剪的那小辫儿拿来卖,老鳖盖、乌鱼壳、老头不吸的烟袋锅……”的收破烂老头,居然用二十块钱收了去。

不知道别的地方怎么样,当年许多不值钱的东西在吃客的追捧下都成了紧俏货,现如今淮南的小龙虾、螺丝、泥鳅、戈牙鱼、老鳖、黄鳝的价格都不菲,让人渐渐有了吃不起的感觉了。
有些东西,人们当年也许就是一闪念想尝个新鲜,亦或还有敢为天下先的冲动,未曾想,竟让一些本无人问津的东西逐步成为了“稀缺资源”。

物以稀为贵,物价之所以上涨皆是因人们的需求超过了现有的资源量。当然,也有相反的,比如当下的钢铁、煤炭,却是因为过度迎合人类的需求提前扒了出来,才有了过剩。铁矿、煤炭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今天的过剩,就是明天的稀缺,今天的白菜价,可能就是明天的黄金价。

写到这里,我不禁有些心生后怕。
如此饕餮之下,将来的孩子们或许只能从文人墨客的文字中去认识这些人间曾经的美食和滋味了。眼前过剩的钢铁、煤炭,难道不也是饕餮之下的结果吗?
耳畔突然响起鲁迅先生震聋发聩的那句话——救救孩子!

别让将来的某一天,孩子们看不到铁矿石长的是啥样,煤长的是啥样。
1.jpg
来自: iPhone客户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3 12:2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更上一层楼 于 2017-6-23 12:30 编辑

     文笔不错,对吃的描述不由使人想参与其中,但找不到救救孩子这一主题的内容。不知所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3 12:36:39 手机wap | 显示全部楼层
美文《外婆的廖家湾》是你写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12:51:09 手机wap | 显示全部楼层
跳舞的百合 发表于 2017-6-23 12:36
美文《外婆的廖家湾》是你写的吗?

是我发的,我小哥写的。来自: iPhone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3 13: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写的真好,朴实无华,娓娓道来,虽然我不是淮南本地人,但是也看的津津有味!不仅会吃、会做、还会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3 15:21:03 手机wap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3 19:0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3 21:20:36 手机wap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3 21:30:45 手机wap | 显示全部楼层
查查网两大才女[s:78]
来自: iPhone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7-6-24 23:31:59 手机wap | 显示全部楼层
遴选 发表于 2017-6-23 12:51
是我发的,我小哥写的。

发表在《淮河早报》副刊上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yaoduozheng

QQ|侵权投诉处理|联系我们|手机版|小黑屋|淮南查查网 ( 皖ICP备10201049号  

GMT+8, 2024-4-25 20:59 , Processed in 0.08349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