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淮南查查网

搜索
查看: 10991|回复: 19
收起左侧

[杂谈] 万里红尘一壶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13 08: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淮南人的酒局看似杂乱,其实挺有章法。人是越多越好,N个酒盅摆成一溜,酒司令倒起酒来,挺有威风,只见酒花飘香,不一会,酒盅全满。如弥勒佛一样的酒盅,淮南人称为“窝子”,即形象又生动。高潮的时候,必有人和你炸个雷子。有风雅之士说此处不叫雷,应该是“罍”,是古代的一种盛酒器。我也查过资料,叫罍字不合适,罍是一种大型盛酒器,窝子似乎不像。我觉得还是叫“雷子”比较好,叫的响,和淮南人的脾气一个样。雷子不在乎大小,在乎气氛,一听炸雷子声,掌声也随着响起,大有不炸完不停之势。送炸方满是期待,频送秋波;被炸方五指罩住酒盅,扭扭捏捏,王顾左右而言他。忽听耳畔响彻“搞完搞完”声,不由的做作痛苦状,伸长了脖子吞了下去。若看到送炸方不行了,就反客为方,空杯朝下,用鄙视的目光飘过去:“我干了,你也干。”送炸方又在一片掌声中,悲壮的把大杯慢慢举起。旁边好事者又叫嚷:“小杯倒大杯。”忽的又把停在桌上的一小杯酒,趁他不注意,如闪电般注入大杯。送炸方一阵苦笑,青筋从太阳穴四周突起,逐步扩散到天庭部,满面皆是青光、红光、紫光,如吞药般把大杯中的残酒消灭,长吐一口气,众人又是一片叫好,掌声此起彼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13 09:04:17 手机wap | 显示全部楼层
观察细致入微!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13 09:36:37 手机wap | 显示全部楼层
到位,细致入微,入木三分,生动形象,淋漓精致,酣畅淋漓,通俗易懂,引人入胜,跃跃欲试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13 09:59:37 手机wap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你是酒神但炸雷子一词来自淮北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13 10:00:02 手机wap | 显示全部楼层
描写的挺好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13 13:18:57 手机wap | 显示全部楼层
好酒之人。鉴定完毕。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13 14:13:09 手机wap | 显示全部楼层
千秋大业一壶茶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13 20:41:07 手机wap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13 20:48:01 手机wap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心灵的呼吸中独酌……
“酒文化”非“酒桌文化”也。
年轻时,也曾艳羡过满桌的珍馐,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却喜欢独自一人,备上两个小菜,来上一瓶花雕,或是一瓶半斤装的二锅头,独酌独饮。独酌之中,能给忙碌的心灵寻找片刻的安宁,任思绪漫舞飞扬,倒也是别有一番自在。在一篇文章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闲是心灵的呼吸,忙是心灵的死亡。”能忙里偷闲,就是让心灵多有些呼吸的时间。
“酒文化”就是“酒文化”,加一个“桌”字就变味儿了。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讲的是一个人独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再一杯。”讲的是两个人在山中对酌,相互倾心,自然与“酒桌文化”无缘。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在满桌酒宴的噪杂中,又岂能有这样的心境和感悟。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更是容不得在酒桌上拖沓从容的。
魏晋“竹林七贤”,是在竹林下饮酒、纵歌,或是在山间瀑下,听涛抚琴、吟诗作对、把酒尽欢。
由此看来,“酒文化”绝非“酒桌文化”,“酒文化”就是“酒文化”。
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又同时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是酒与饮酒人精神的融合。德国哲学家尼采或因酒而曾患眼疾,因为“酒伤肝,肝开窍于目”嘛。尼采因眼疾不能看书,却摆脱了前人和大家对自己的精神束缚,找到了自己的思想,找到了自己的心灵支柱——“酒神精神”。壶中日月长,醉里乾坤大,他看到上帝死了,自己就是命运和精神的主宰。
记得1980年代那会儿还是很难看到“酒桌文化”的。
那时我还是一名初出茅庐的文学青年,经常到市文联找《淮南文艺》和《苗苗》报的编辑老师投稿、请教。文人多好酒,当时的文联被人们戏称为“酒联”,但那时没见过有公款招待,都是喝自己的,最多是相互到家里,你弄两个菜,我打两瓶酒,聚在一起凑个热闹,连馆子都很少去下。
后来和编辑老师们混熟了,成了朋友,为了感激编辑老师的指教,偶而也会用刚挣的稿费请上三、两个编辑老师,到矿务局机关食堂去小酌两杯。
那时候食堂的菜便宜,买三块钱的菜票能买到两个炒菜、两个烧菜,还外加一钢精盆蹄包汤,我和窗口的女服务员熟,汤里能打来大半盆蹄包。烟酒也都不贵,一块三毛四能买一瓶古井酒厂出的玉泉春,安徽当时比较好的百寿烟也就三毛钱一包。我发表一篇小小说或散文之类的千字文能挣五到七、八块钱稿费,用来请一次客已是绰绰有余。
1985年我调到《淮南煤矿建设报》当了记者,经常到建井工地采访。那时候下去采访也喝酒,但很少到食堂吃成桌的酒席,多是宣传部的同志用大茶缸、搪瓷盆到食堂打几个菜,端到办公室在办公桌上铺上旧报纸喝酒,喝的酒是用卖废报纸的钱买的二、三块钱一瓶的酒。有时遇到宣传部的领导不在家,往往是通讯员拉到自己家里去喝酒。当然,有来无往非礼也,通讯员有时到报社来送稿子,我也常用稿费请他们到家里喝酒。
那时候喝酒,喝的是感情,喝的是友谊,没有任何的功利。那时候喝酒,让我结交了很多纯真的朋友。至今,我还很想念他们。
那时候的酒,是纯粮酿的;那时候的酒,真香!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13 20:48:49 手机wap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是写酒的
来自: Android客户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侵权举报:本页面所涉内容为用户发表并上传,相应的法律责任由用户自行承担;本网站仅提供存储服务;如存在侵权问题,请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删除!举报微信号:yaoduozheng

QQ|侵权投诉处理|联系我们|手机版|小黑屋|淮南查查网 ( 皖ICP备10201049号  

GMT+8, 2024-4-26 21:24 , Processed in 0.080448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